大灣區發展四大要點

自從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上升為國家戰略後,大灣區九市兩特區紛紛加緊對大灣區規劃的設計。現時粵港澳三地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日趨頻繁,但由於三地的體制、法律、貨幣、稅務、檢疫通關等各有本身的制度,目前「四流」融通存在着不少障礙。要全面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必須做到四大要點。

1、 創新協調機制

筆者建議參考「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領導委員會」,由主管港澳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或副總理任主任,參考部際聯席會議的模式,由現在的39個中央各部委和廣東省、港、澳和深圳、珠海、廣州市政府,加上另外6個「9+2」的城市,共45個部門的主要領導,組成這個委員會。委員會應常設秘書處,任何大灣區發展中遇到的難題和需要各部委協調的問題,都可以向委員會提出請示,要求其統籌和作出決策。

另一方面, 在委員會下面應該設立各專業對口小組,讓9+2各城市的政府部門主管能夠直接協商例如基建,環保,稅務,邊檢,食物衛生等各方面的問題,而且必須以創新思維構建協商平台,拼棄「行政級別對等」的老皇曆,會議上達成的協議才能夠下達到各個城市的相關部門。

除官方外, 也應該探討成立半官方及民間的大灣區協調機構,搭建各式各樣的聯盟及溝通平台。例如可以成立大灣區港口聯盟,更科學和高效的處理港口事務,長遠甚至可以成立大灣區港口管理局。另外也可以鼓勵成立類似美國三藩市灣區委員會(Bay Area Council)的民間組織。

2、建設「灣區」品牌

要有機地結合大灣區的11個城市,我們必須放棄城市本位,以「灣區」本位去規劃發展。筆者建議官方、民間日後多辦以「灣區」為本位的跨境活動(如大型論壇、商貿展覽、國際體育盛事),塑造「灣區」文化,建立「灣區人」的身份。

3、加強基建互聯

筆者建議在香港和深圳的東西兩翼口岸興建軌道交通,東線蓮塘香園圍口岸可以興建東鐵支線,與深圳地鐵更好地連接。西線興建洪水橋前海跨境鐵路,在前海實行「一地兩檢」,並在前海連接穗莞深城際鐵路以及深惠城軌。

另外,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有關方面應考慮大橋多開一個口通往深圳,即曾經考慮的「雙Y」方案,強化大灣區的運輸能力,加上興建中的深中通道,大灣區將建成完善的網形陸路運輸系統。

4、 促進要素流動

爭取國家公安部統一審批簽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港澳居民身份證」,供港澳居民自願申請,逐漸取代現時的「港澳居民往來內地通行證」。讓港澳永久居民中的中國公民能於內地的日常生活上設實名登記的活動,如開立銀行戶口,手機實名認證甚至網上購物等。

建議推出由廣東省和港澳兩地出入境部門聯合簽發的「大灣區通行證」,供大灣區的商務、科教人士(不分國籍)及其家屬申請。持證人員於大灣區內的出入境和隨身物品通關程序將以一套更簡明便捷的安排處理,可以使用自助通關,也不再需要簽證出入境,並可以在大灣區任何一個城市短期(例如六個月)居留。另外可考慮取消「一週一行」安排,不再限制深圳以至大灣區內地居民來往港澳的次數。

筆者希望國家部委可下放審批權, 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下的相關廳、局、委,按規定和實際情況,適度調整港澳專業人士專業認證條件,允許合資格專業人士在大灣區開業、執業。

建議不再限制跨境車輛只能於指定口岸過關,並透過網上或者手機預先登記過關時間,讓有關部門和使用人士能夠預測流量,讓司機可以自由選擇最便捷的口岸,大大提升粵港跨境車輛通關效率,亦有助於改善深圳市內交通擠塞情況。

研究容許就業人士的公積金、保險等可於大灣區包括港澳內自由流動。深港共同探討「港人港稅,澳人澳稅」,為跨境就業人士提供稅務便利。研究粵港澳三地手機的跨境資料、通話不再有漫遊收費,降低大灣區跨境溝通成本。

在符合內地《網絡安全法》規定下,考慮容許香港作為國家「境外國內」的資料存儲中心,打造香港成為「國家數據安全港」。並研究在大灣區內某些試點,如前海、橫琴等地適當開放對某些境外網站的限制。

筆者建議的四大要點,雖然不能夠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可以理順關係,減少人為障礙。真正要建設成世界第一的灣區,可能還要二十到三十年。只有當要素基本自由流通,灣區成為品牌,大家真正的做到優勢互補,互相欣賞,享受到真正的大灣區發展紅利。

(刊於2018年4月鏡報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