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50+ | 帶路大灣區:香港經濟發展的難題和優勢在哪裡?

來源:《“一帶一路”下的粵港澳大灣區藍圖》

作者: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梁海明、香港特區全國人大代表、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兼職教授洪爲民、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兼職教授洪雯

帶路大灣區:香港經濟發展的難題和優勢在哪裡?

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一直以來是國家對外的窗口,尤其在金融、航貿、重載等方面表現出色,再加上香港有法治、人才,基建優勢等等,能很好地與國際接軌。

近年來,香港經濟增長放緩,貧富差距拉大、階層流動性趨弱等社會問題有所加劇,影響到香港社會穩定和人心回歸的大局,極需探索如何將香港自由經濟和法治社會的制度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促進“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

在2018年的政府施政報告,也有30多處提及大灣區,可見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性。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2017年《施政報告》中指出:未來幾年,香港進入機遇和挑戰並存的時期,香港必鬚髮展高增值及多元經濟,包括開拓創新科技和創意產業等新經濟領域,並把握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其中,香港與深圳共同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並透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和深港合作,打造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

就目前經濟發展而言,香港以現代服務業為主,服務業佔GDP 90%,四大支柱產業分別是貿易及物流業(2015年該業增加值佔GDP的22.3%)、旅遊業(5 %)、金融業(17.6%) 和專業服務及其他生產性服務(12.3%)。香港是全球服務業主導程度最高的經濟體。

2017年,香港連續二年獲瑞士洛桑管理學院評選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然而在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6/2017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只排名第9。2017及2018年排名第7,比新加坡為低。報告中,在基本條件及效率提升方面,大部分指標都名列前茅,例如基建、政府架構、貨品市場效率、勞工市場效率,以及金融市場發展等,均排在首10名內,反映香港硬件配套非常優秀,惟香港在創科範疇在全球只排第23,是綜合排名首10名中最低,反映香港創科產業的不足。香港2015年的科研投入只佔GDP 0.76%,專利授權數目亦只有10615宗,比其他已發展城市落後。

香港的新方向是什麼?

目前,香港經濟正處於轉型和尋求新發展方向的關鍵時期,並存在著政府施政困難、服務業競爭加劇、創新科技缺乏根基、土地資源稀缺和發展成本上升的挑戰。香港憑藉“一國兩制”和“商貿平台“的優勢,承擔起”一帶一路“的集資融資平台、商貿物流平台、專業服務(法律、稅務、市場推廣、風險評估等)和基礎設施服務等平台功能。

根據香港有關機構的調查和分析,香港有兩個方面的合作需求。一是鞏固支柱產業的合作需求,金融、貿易、和航運是香港的支柱產業,面臨外部競爭挑戰,香港需要擴大與內地合作來扶持支柱產業發展,鞏固傳統優勢。這些領域主要包括供應鏈管理、設施聯通服務、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投資貿易服務和融資服務。

首先,香港是亞洲的國際商業物流中心,本地服務供貨商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商業網絡遍及多個國家地區,在連接中國與其它地區的供應鏈管理上可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上述的生產、物流及環保服務等。

其次,設施聯通是“一帶一路“倡議首個階段的重點推進方向,而”一帶一路“建設涉及的基建投資規模龐大、類別眾多,所需的資金、風險承擔、管理技術等遠超政府或國有企業的能力負擔,而香港企業除擁有豐富的PPP項目經驗外,香港作為國際樞紐,可以發揮獨特優勢,有效地為項目配對各方參與者及提供融資方案、提供顧問、設計、規劃及監理等服務。

再者,香港服務業者多年來協助廣東及其他內地企業,處理在香港和海外市場的貿易及投資業務,隨著內地推進”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鼓勵企業”走出去“投資海外,香港服務業將進一步就金融、法律、物流、稅務、市場推廣、風險評估等不同方面,加強與廣東合作,發掘”一帶一路“商機。

第四,內地企業前往外國建立銷售網絡、進行直接投資、採購和各類型收購活動時,往往需要美元或其它外幣資金為有關業務融資,可利用香港資金流通和一應俱全的專業服務優勢為海外業務融資,以有效地解決內地”走出去“的投、融資問題。

二是扶持新興產業的合作需求,主要包括技術領域的人才流通、技術應用、規格標準等方面合作,知識產權交易服務,科技金融服務。

首先,科技與創新是香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具世界影響力和競爭力城市群的重要推動元素,香港願促進促進大灣區內的科研及先進技術和現代專業服務與傳統工業相結合。

其次,香港企業熟悉國際科技潮流趨勢及技術標準,同時擁有廣泛國際市場網絡的優勢,願與大灣區內城市加強相關技術領域的人才流通、技術應用、規格標準等方面合作,既可以幫助內地科技成果進行商業化開拓海外市場,又可以有效為內地企業者引進合適的外國技術。再者,香港本身就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加上與內地在金融方面的聯繫日趨緊密,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很好的合作基礎和機遇。

此外,香港的優勢也是非常明顯的。首先對於香港而言,根據2018 QS 排名,香港具有5家世界一流的知名大學,彙聚了來自世界各地、各種各樣的頂尖科技、金融、設計及管理人才和專才,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還有一個關鍵點是,我們的規則和法律是與國際接軌的,所以在法律資訊方面受到國際社會認可,而具備很多的先天優勢,正因為資訊流通作用下,地方才會出創意,才會出設計。即便現在已經比較少見,香港的設計師群體,設計行業,一直都是全球一流的水準,這可以體現在傢俱設計、鐘錶設計、時裝設計等方面,都具備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以及一流的積水水準。

因此,考慮到香港的制度優勢,我們如果能夠促進內地的制度規則與國際社會接軌,那麼在後續的產業發展與升級的過程中,就可以逐步協助內地或者灣區的企業走出去,走向國際市場的廣闊腹地。

粵港澳大灣區的近些年來發展過程中,轉型升級的效果比較突出,科研創新方面非常驕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占了GDP的50%,有非常多的高新企業落戶大灣區的城市,例如,國際知名的騰訊、華為、比亞迪等公司都在深圳,所以結合其創新優勢,深圳可以成為灣區主要的科研的基地。

香港有哪些優勢?

專業制度優勢。香港的優勢,總結起來非常總要的一個點就是是我們已經建立了法制的制度、專業制度。我曾經遇到這樣的事例,中國科學院院士簽的報告,在外國不一定認得到認受或承認,但是香港找一個很普通的註冊工程師,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會認可,這個例子體現出的,就是香港的專業標準所帶來的國際認同。作為通過香港專業要求的工程師,他的專業水準未必及得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可是在職業背後,有城市的法制、信譽、契約等精神作為支撐,因而在國際社會上就可以獲得認可。

我們在2016年4月曾發表了一篇文章談及發揮香港專業人才優勢,在一帶一路的國家倡議裡面發揮作用。我們相信大灣區是一個很好的跳板,可以促進城市面向一帶一路走出去。香港法律、工程、財會、設計、會展、品牌發展、產品推銷的優勢,是知識為本的高增值服務業,專業服務更占GDP 12% 以上,加上整個銀行資產管理的體系也非常健全,我們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不但是最大,香港更占了全球70%的支付交易,香港的金融整個產業鏈也很齊全,從天使投資到A輪、B輪、C輪,到上市融資都有。

區位與基礎設施優勢。基礎設施方面,香港的優勢則與其地理位置分不開。香港有一個特別的機場,不單是傳統的歷史的優勢,也有它的運氣,它的運氣就是優越的地理位置,我們的機場可以在六小時內飛抵大部份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香港也成是大灣區外向型經濟的主要服務中心,也是區域經濟的引領者,為大灣區提供知識及創新服務,相信有助灣區的產業升級轉型、提升結構。還有的香港通訊及資訊基建,為什麼香港的長途電話全球是最便宜的就是這個原因。直到今天的光纖年代,美國來的電纜從香港上岸,臺灣來的電纜也從香港上岸,日本來的電纜從香港上岸,新加坡來的電纜也是從香港上岸,這個很自然就成為了一個優點,今天香港的通訊成本是全球最低的,是有它的歷史原因和區位優勢。但是如今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窘境就是香港的土地比較貴,用作區域基礎設施方面的用地成本過高。

一國兩制優勢。國務院副總理韓正說大灣區發展要把握好四個維度,當中包包括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由此可見,“一國兩制”對大灣區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優勢,這也是其他灣區也沒有的。香港既可以享愛國家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來的好處,通過CEPA 開拓內地市場,協助內地發展需要的制度優勢及管理能力,助內地城市的市場化、國際化及法治化,加強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完善企業管治或治理結構,強化誠信、專業等核心價值,助內地企業走上世界舞臺時更能與國際接軌,進一步提升產品及服務水準。

如何跳出資金驅動經濟困境?

資金驅動經濟困境。作為優勢出眾的香港,如今也有一定的不如人意,可惜的是,今天的香港還是停留在由資金驅動的經濟模式,以資金驅動經濟,自然地會物價偏高,香港的缺點是缺乏一個實體經濟的支援,然而,全世界在這個新平庸時代卻在尋找實體經濟去支撐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其實,這幾年來,香港一直在努力尋找新的增長點。其實從回歸開始,我們的特首已經在想這個事情,所以大家也會記得四大支柱產業外,香港也打算去發展六大優勢產業、創新科技、創意文化就是其中的例子。

香港在金融方面一直是很強,香港今年在全球金融排名位列第3,去年被新加坡趕上來了。但是香港的金融並不是那麼表面的國際,雖然香港有大量外國資金,但是我們缺乏國際大品牌來香港上市。紐約的股票市場不只有美國上市公司,中國的阿裡巴巴都跑去那上市了。倫敦的股票市場也不是只做英國的企業。可是我們香港的股票市場只做中國和香港的企業,中國的占了60%多,世界性的品牌企業,實在寥寥可數。

我們記得1992年青島啤酒來香港上市,國內企業在港上市掀起熱潮,可是到今天有這樣規模大的巨無霸差不多全都上市了,明天可能還會冒一個如騰訊那般優秀的企業出來,但是大部分國內企業,可上市的都已經上市了,面對著競爭香港的交易所才會討論New Board Pro 及New Board Premium 這些‘新版’模式 。事實上,香港從過去80年代做金融,慢慢做到國際金融中心,實際上是依託了改革開放後的內地企業走出來,做融資上市的浪潮。

在改革開放四十年後,如今的香港又可以靠哪些東西呢? 下一步香港可以做什麼?下一步還有多少中國企業會來香港上市呢?在未來的發展階段,繼續做到規模以及品質,實在不容易。我們認為下一步一定要看一帶一路,包括基礎設施的融資,包括改變一些模式,不單單是做股票,IPO的金融,還有做債券,做固定資產回報等。在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就是,香港可以依託自己的低稅,從而扮演一個資產管理中心,以服務“一帶一路”的建設。

香港的未來定位。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框架下,香港又如何定位呢? 前文提及在“ 一帶一路”建設核心支撐區,香港可以成為一帶一路的融資及共同投資中心、專業服務中心、資訊資料及電子商貿結算中心。我們在稍後河套區部份會討論在資料特區、智慧財產權中心、品檢中心等定位。香港要在競爭力上保持領先,需要真正從資本驅動型經濟,轉型為創新驅動型經濟,香港可否把自己定位為全球創新產業服務中心,為國家的創新型經濟發展提供。(未完待續)

 

文章連結:   灣區50+ | 帶路大灣區:香港經濟發展的難題和優勢在哪裡?

#洪為民 #WitmanHung